联系我们了解更多信息!
15979016877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在技能人才供需两方面都要加强。一方面,加快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为扩大内需提供支撑。同时,要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全方位举措,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使高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整个产业发展需求,为“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笔者认为,让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是实实在在的实惠之举,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技能人才。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正迈向中高端水平,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仍面临严峻问题: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数量还存在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在就业人口中,技能人才只占21%,其中高技能人才占6%;从质量上看,顶尖的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项目人才稀缺,尤其是生产和服务一线严重缺乏高技能工人,被称为中国工业的“4.0”、使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中国制造2025”就缺少1000万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能力和水平还跟不上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快速变化;技术工人的供给与企业、市场的最新需求还不完全匹配2017年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人,2025年将接近3000万人。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2200万。之所以技术工人有这么大的缺口,一是崇尚技能、比学技能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烈;二是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技能人才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技术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不尽人意,甚至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三是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上升通道依然不畅,“上职(技)校、学技能”依然是不少年轻人的无奈之举。
12月10日,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去贺信并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技术工人队伍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时代意义,为广大劳动者的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大国工匠精神,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未来,我国要从学历社会走向技能社会,需进一步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教育,提升全民技能核心素养,突出重点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方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引领,构建“基础在学校、高端在企业、普及在社会”并且三方有机衔接的技能体系,支撑技能强国建设。特别是“十四五”时期,亟需解决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所面临严峻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吸引青年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首先,必须加强技能人才供需,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激励表彰,真正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彻底改变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现状,让2亿多技术技能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成为中等收入人群。其次,要创设各种条件,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必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真正成为时代风尚,人们争当技术工人,“工匠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再次,要制定职业培训“十四五”规划和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构建一个内涵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健全、沟通更加灵活、办学更具活力、交流更加开放、上升通道多元畅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最后,要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发展能力,把职业教育办成以职业促进人格发展的生涯教育;要进一步实施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各项专项培训计划实施,提高培训质量和加强资金监管。
(作者:冯胜青)
获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