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了解更多信息!
15979016877在“广东技工”工程的推动之下,技工学校有的放矢,主动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专业选择,融合教育平台,推动自身发展成为教育“名校”。
建设强大的制造业,离不开高素质的技工。
近年来,广东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开展“广东技工”工程,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今年以来,广东全面推进“广东技工”工程,聚力实现“广东技工”工程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供不应求的就业形势、就业导向办学理念、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广东的技工学校正在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不乏佼佼者,主动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专业选择,融合教育平台。
在“广东技工”工程的推动之下,技工学校有的放矢,正在推动自身发展成为教育“名校”。
世赛下转变的人生
和面、发酵、分割、烘焙……
对于刚满20岁的黄星演而言,一天十几个小时,他都需要进行重复枯燥的练习,只为了做出最好的面包。即将从东莞市技师学院毕业的他,因为手艺出色,已经早早与广州市一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签约,却不着急入职,他正在为世界技能大赛的国家队选拔做准备,“想在学校里,再多学习一点。想到世赛去为国争光”。
黄星演认为,如果不是进入技工学校,自己会像村里其他没上高中的孩子一样,出门打工。
指导老师庄琼芳表示,像黄星演这样进入技工学校而改变命运的孩子,还有很多。
黄星演的学长、已经毕业的杨雄森19岁时第一次离开大山,来到了东莞市技师学院,就读烹饪专业。
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杨雄森顺利通过校内选拔,代表学校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烘焙选拔赛,并顺利获得了广东省第一名,代表省参加全国选拔赛。
杨雄森不断思考烘焙对自己的意义,也许一开始的选择只是为了谋生,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杨雄森进入烘焙集训队进行系统学习。他经常在深夜独自一人,自行留在烘焙场地钻研技术。对他来说,这样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热爱。
“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练习、一起钻研技术,是最开心的时光。”黄星演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的选手中,说起陈鑫鹏的名字,不少参与选拔的选手都有所了解。从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开始,他是参加世赛选拔次数最多的人。
从“落选选手”到“板凳队员”再到参赛国手,陈鑫鹏最后一举打破日本队三连冠,摘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
陈鑫鹏来自赫赫有名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他的夺冠之路,与广东技能大军在世界的崛起有着惊人重合。
“总共参加了4届。”从2011年到2019年,陈鑫鹏在通往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路上征战了8年有余。一路上陈鑫鹏亲眼见证广东技能大军的崛起。
特别是近年来,在“广东技工”工程的加持下,世赛、技工院校到企业三方的动态互联提升了整个广东制造业技能水平。
“世赛给了我们极大的改变,让我们得以把每一步不断推进、优化。”陈鑫鹏说。
参与世赛,让广东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掌握在大型企业手中的先进技术得以通过比赛的形式交流传播,推动了技工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则进一步推动了整个行业水平的发展,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进校即进企
世赛是这些技工学校学员学习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归生活本身,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更是保量高质。
年平均就业率达98.5%,每年均有20%的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有30名毕业生被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四川绵阳物理研究院等国防重点军工企业录用—这是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成绩单,而学院本身也被业内誉为“全国世赛金牌学院”和“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冯为远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该学院之所以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学员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除了党中央国务院、人社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省人社厅出台了大力发展技能人才的文件和政策及提供有力的资金扶持,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高端引领、内涵发展,为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世赛选手创造优越的条件。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200多家企业深度开展以“十个共同”为核心的校企双制办学,与西门子、德马吉、卡尔蔡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机电工控、精密制造等,建成了6个“校企双制”示范园。以六大专业群为支撑,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多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机制。
东莞市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介绍,该院秉持着同样的融合理念,截至2020年底,已经和214家优质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不少签约企业都是行业内的优秀企业。例如戴姆勒、西门子、迪士尼、华为、京东、天弘科技等世界500强企业。
该学院与20家优秀企业在校内共同建设了19个“学习型”工厂,按照“课堂教学+校内‘学习型工厂’培训+企业岗位实习”的双元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与56家企业合作开办了100个校企双制冠名班,可以达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的目标。
“校企合作如何打破一头热的现象,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企业看重的高质量技工人才。我们的学生在学院学习的时候,会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定制学习目标,学院也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新增有关专业。”刘海光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培养全球化人才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跃升的坚实支撑。
广东是中国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挑战仍然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代工、模仿、贴牌和低端产能一度成为“广东制造”的痛点。
“我们需要更多高级技工人才。”刘海光说,“提升人才的技术储备,我们培养的不再是单一的工种,而是可以从生产到设计到研发的高质量技工人才。”
进行国际交流,深化合作办学,是广东技工学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的有力探索。
2018年6月19日,广东省人社厅与德国联邦劳动局签署《关于中德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备忘录》,双方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技能人才,取得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可到德国就业,享有当地国民同等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
近年来,省机械技师学院和西门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办学,举办中德西门子技术国际学院,共同培养全球工业自动化人才。
冯为远介绍,省机械技师学院将会总结中德西门子国际学院合作办学成果,全力打造具有中德技工教育相结合特色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联合西门子公司,联系一流企业,完成国际学院2018级学生就业前的定向培养,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实现高端就业。
目前,东莞技师学院有43名中德班毕业生就职于戴姆勒奔驰麾下全资子公司DeutscheAccumotive,这是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电池工厂之一。
“我计划在德国至少工作5年。”第二批赴德国就业的谢建表示,在此期间除了要掌握专业技能,学习德国人严谨、有序、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他还要借着每年26天的带薪假期游历欧洲,“增长异域见闻和拓宽国际视野,把自己培养成中国智能制造2025所需要的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当代青年的力量。”
作者:石静莹
获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