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了解更多信息!
15979016877“蓝领”不如“白领”、“高职”不是“大学”……几乎在每年中、高考季,有关职校生竞争力差、低人一等的话题都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
今年,职教这个话题似乎来得更早一些。
4月12日-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将职业教育再次推向公众面前,只不过这一次,“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成为了热词。
紧随其后,4月19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争创世界一流新闻发布会的召开,让全国的目光开始投向深圳。
发布会就此前印发的《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行详细解读。
六千余字、二十类任务,洋洋洒洒擘画了深圳勇当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开路先锋的蓝图。
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开路先锋,深圳凭什么能?没有什么比“城市需要”这个答案回应的更有力。
一组数据给出佐证:“十三五”期间,在国内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
而深圳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GDP最高的城市,深圳的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近年来不断实现跨越发展。数据显示,在产业结构上,深圳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35%,东京、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制造业则占经济比重普遍在10%以下。
作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于深圳而言,吸引和发展更多工匠型技能人才已时不我待。
今年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深化新时期深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将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其中,就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深圳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畴,并且明确指出要结合深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创新引进高技能人才政策。
深圳也一直牢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产业现代化”,针对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的问题,多措并举深化产教融合。
为着力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圳紧紧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由“工业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转变趋势,积极推动职业院校转型升级。近年来,积极在职业院校增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
2019年,深圳市人社局更是印发《深圳市技能人才供需及培训指导目录(2019版)》为技能人才用人单位、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紧缺技能人才提供参考。在深圳最新起草的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目录(2021版)中,就包括无人机驾驶员、电工、电子竞技员等128个职业。
不仅如此,深圳也在全国率先探索“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19个。
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教融合基础,深圳都凸显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越性。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对于技能人才来说,实践始终摆在首位。那职校生该怎样实践?去企业!深圳什么多?企业多!
背靠企业,多年来,深圳的职校纷纷舞出了不同的精彩。
4月1日,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19名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就坐上前往深圳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园区的大巴,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这已是该校第二批走进欣旺达电子的学员。
作为广东省内唯一一所被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深圳一职在2019年创造性地将校企合作学徒制协同育人模式与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有效结合起来。学徒班的学生进行“4+1”的模式学习和工作,即一周有4天在欣旺达公司随师傅跟岗实操,1天回学校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通过考核后,最终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而有着“职校清华”之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则与本土企业华为,共同将面向在岗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转化为适合零基础在校生学习的课程体系,探索出课证融通的育人模式,助推“电信小白”进阶为“IT高手”。
该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和企业工程师培训的结合,能够帮助实现学生和企业认证工程师的双重身份,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体系。对企业,该模式培养出来了就能上岗的员工,节省了大量培训时间和成本。
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基本办学制度一直也是深圳技师学院的特色,该校签约合作的企业近200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深圳各行业领军企业。正是如此,该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学生提前一年被华为、华大基因、腾讯、大族激光、周大福等行业领军企业争相抢订,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就高达99.9%。
校企合作、融合的红利在深圳展露无疑。
目前,深圳现有职业院校31所,在校生13万人,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技工院校11所,而深圳有超300万户商事主体,企业占商事主体总量六成,数量还在上升,这意味着,深圳的职校生有海量的实践机会。
部省共推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深圳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
在职校生就业上,更是要求深圳市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
企业为职校生提供发展机遇,在深职校生也能填补企业极速发展的用人需求。未来,深圳的校企合作势必孕育出更多精彩样本。
国家对技术型工匠有需求、职校生毕业有好出口,为什么职业教育仍“不受待见”?每年中高考,家长依旧紧张普高、高校学位?
“因为社会对职业教育还是有很深的偏见,大家都认为,只有读普通高中才是出路。”在深圳一职校长黄建行看来,改变偏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
业内人士称,偏见主要源于“薪酬”与“晋升”。好在深圳近年来不断营造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氛围,这类“偏见”也正得到有效剥离。
如2020年深圳全面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深入实施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推动华为等28家大型领军企业、大疆等11家社会培训评价机构参加等级认定,在全省率先开展评价,评价机构和证书数量均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又譬如2016年深圳首评“鹏城工匠”,该奖授予具有工匠精神、技艺精湛的优秀高技能人才,首届10名“鹏城工匠”分别来自加工制造、交通能源、文化创意等领域,“鹏城工匠”每年评选不超过10人,并予以50万元重奖,进一步营造了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毋庸讳言,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这些还不够,但令人欣喜的是,在部、省共同支持下,深圳拿到了职业教育先行发展的政策“大礼包”。
在深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上,《实施意见》显示,将系统构建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深圳建立健全适应“双元制”育人职业教育模式体制机制上,则提出加快建立“专本连读”“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针对“偏见”,《实施意见》也列出了具体要求,即:深圳要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制度,同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深圳市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更是提出要设立“深圳工匠节”、设立职业教育深圳奖、实施“大国工匠”精英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招收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和绝技绝艺技术技能人才等。
作者:徐峰
获取方案